“打造企业和人才离成功最近的地方!”
在黄埔区、广州高新区
这句话绝非虚言
2018年10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黄埔区、广州高新区,殷切嘱托“中小企业能办大事,创新创造创业离不开中小企业”。
四年来,黄埔区、广州高新区始终牢记总书记的嘱托,先行先试创建“中小企业能办大事”创新示范区,在政策支持、金融服务、审批筹建、知识产权、氛围营造等多方面用力,厚植“中小企业能办大事”沃土——让中小企业能心无旁骛做主业、集中精力搞创新、踏踏实实办企业,办成更多大事。
△黄埔区、广州高新区深入践行
“中小企业能办大事”殷殷嘱托
贾自豪/摄
数据统计
全区80%以上的规上工业企业、
80%以上的高新技术企业均是中小企业
80%以上的发明专利、创新成果和新产品
来自中小企业
黄埔区、广州高新区究竟是如何
厚植“中小企业能办大事”沃土的呢?
今天一起随小高去寻找答案
3个“80%”
打造中小企业的“黄埔样本”
据统计,黄埔区、广州高新区集聚了中小企业近4万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近2300家,涌现出一大批拥有独门绝技的“单打冠军”或者“隐形冠军”。
中小企业作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生力军”,一组“56789”数据常被人们提及——我国中小企业贡献了约50%的税收、60%的GDP、70%的技术创新、80%的就业,我国90%以上的市场主体都是中小企业。
而黄埔区、广州高新区提供了另外一种样本观察,即3个“80%”——全区80%以上的规上工业企业、80%以上的高新技术企业均是中小企业,80%以上的发明专利、创新成果和新产品来自中小企业。
△广州高新区主体园区之一广州科学城
为了更好地推动中小企业加速跑,黄埔区、广州高新区不断完善“创业-高企-瞪羚-独角兽-百亿级高企”梯次培育体系,建立了一条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路径。截至今年4月底,黄埔区、广州高新区累计建成113家科技企业孵化器,7家科技企业加速器,63家众创空间。
“大孵化”集群效应日益显现,黄埔区、广州高新区成为全省乃至全国孵化器建设最为活跃的地区之一。在广州高新区孵化、成长、壮大的小鹏汽车、文远知行、亿航智能等已成为全球科技领域的“领头羊”。
△广州国际企业孵化器 邓志伸/摄
启用产业载体超市
企业落户一键搞定
产业是城市的支柱,载体则是产业的基础。高效、充分地运用载体,对培育独角兽企业、支持其发展壮大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在今年8月,黄埔区、广州开发区产业载体超市正式宣布启用。该产业载体超市集全区载体地图分布、名企榜单、宣传资料于一体,企业可通过VR实景、数字地图、航拍全景、实时交流等多种方式,全方位、动态化、智能化地了解全区产业载体最新资讯,个性化选择载体参数,一键匹配心仪办公场所,真正实现“云选址”“云对接”“云服务”,做到足不出户,投资黄埔。
广州开发区投资促进局负责人表示,这个产业载体超市是专门为服务企业落户黄埔区、广州高新区而打造的专业平台,企业可以通过这个平台,高效、方便地找到适合自身的生产办公场地,大大节省选址的经济及时间成本,真正实现“拎包入驻”。
打造最好最优营商环境
让改革提升企业“获得感”
营商环境是企业生存发展的土壤。围绕市场主体需求、激发市场主体活力,一直是黄埔区、广州高新区营商环境改革的破题之举。政府更精准、更主动的服务,极大提升了市场主体的获得感。
“在黄埔创业的‘获得感’从惠企政策就可以感受到。” 广州高澜节能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主任工程师温玉婷表示。
“我所理解的‘最具获得感’就是让企业享受最好最优最便捷的政策兑现服务,让惠企政策红利转化为企业发展红利。”广州开发区政策研究室副主任熊卫国表示。
△黄埔区政务服务中心政策兑现服务区
2019年,黄埔区、广州高新区政策兑现“一门式”服务改革被广东省政府纳入第一批供全省借鉴的优化营商环境改革举措、被评为粤港澳大湾区营商环境改革创新十大案例;
2020年入选《中国改革》年度十大改革案例;
2021年,黄埔区、广州高新区惠企政策便利化改革的经验做法被国务院、省、市政府职能转变和“放管服”改革简报专刊推广;
2022年,广东省发改委将黄埔区、广州高新区39条改革创新经验做法在全省推广,其中包括“一门式”政策兑现服务,同时惠企政策“免申即享”被列入广州市建设国家首批营商环境创新试点城市推进营商环境4.0改革重点推广内容。
△今年8月,黄埔区、广州高新区在全国率先发布
企业投资建设项目订制式审批服务体系
李剑锋/摄
作为广东省首个营商环境改革创新实验区,黄埔区、广州高新区一直是营商环境改革的探路先锋。自2018年以来,黄埔区、广州高新区相继推出营商环境改革1.0到5.0版本的迭代,稳步实施321项改革事项,一系列营商环境改革创新的“黄埔经验”在全国、全省范围内被复制推广,营商环境便利度连续三年稳居全国经开区第一。
厚植科创沃土
打造离成功最近的地方
作为国家“双创”示范基地,黄埔区、广州高新区在探索“双创”升级版新模式中积极作为,出台“专精特新10条”“人才10条”“知识产权10条”等专项政策,加快建设知识城国际人才自由港,实施“四纵四横”人才战略,实现人才“就地就业”、成果“就地转化”,科技创新能力位居全国经开区第一。
△中新广州知识城新貌 方俊豪/摄
此外,黄埔区、广州高新区坚持产业链与创新链双链驱动、双链互动,汇聚形成服务湾区、辐射全国、链接全球的战略科技力量。
“在黄埔落地的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广州研究院是西电第一个校级异地研究院,将把西电的优势学科,如通讯、电子、计算机、人工智能、网络安全、集成电路学科研究项目与黄埔区的产业结合起来,推动大湾区电子信息产业及相关产业链的发展。”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广州研究院副院长刘静表示。
△知识城国际领军人才集聚区
在黄埔区、广州高新区
“打造距离成功最近的地方”
已不仅仅是一句口号
而是一个个实实在在的故事
例如,由赵宇亮院士领衔的广东粤港澳大湾区国家纳米科技创新研究院(以下简称“广纳院”)是落户于广州高新区的新型研究机构,其使命就是打通科技创新链4-6级,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基础研究成果转化模式、建立源头科技产业落地机制,为国家趟出一条产生科技源头的产业创新之路。
截至目前,广纳院已引进5个院士团队,近20位杰青,聚集了800多人的高水平科研团队,有22个重大项目落地产业化,成功孵化12家高科技企业,申请国际和国内专利230项。
△广纳院集聚了800多人的高水平科研团队
不断优化营商环境
打造“企业和人才离成功最近的地方”
黄埔区、广州高新区
正用点滴实践
持续擦亮
“中小企业能办大事”
金字招牌
“到黄埔去”
一起逐梦湾区
来源:广州高新区发布